“长征最大线上配资,是由一群年轻的孩子完成的。”这句话广为流传,令人深思。统计数据显示,在长征途中,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为25岁,而20岁以下的年轻战士占据了几乎一半的队伍。而其中,有一位小战士,年仅9岁时便踏上了长征之路,成为最小的红军战士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1955年,这位小战士因其在长征中的英勇表现,成为了“老资格”的一员,参与了授衔仪式。
这位小战士名叫向轩,虽然他的名字可能并不为人熟知,但他的舅舅贺龙元帅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。向轩的母亲,贺满姑,是贺龙的亲妹妹,贺家自古英雄辈出,家风深深影响了贺满姑。从小,她就拥有着不凡的胆略和决心。就在同龄女孩还在学做饭绣花时,贺满姑已经跟随兄长贺龙拿起了枪,投身革命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展开剩余81%大革命失败后,为了响应贺龙的号召,贺满姑与姐姐贺英在家乡组织起了一支游击队,带领农民开展抗争。向轩便是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出生的。1928年,贺龙奉命回乡发起桑植起义,贺满姑将多年收缴的武器交给了哥哥,协助起义。然而,由于敌人不断加大压迫,贺龙不得不率部撤离桑植,而贺满姑和留下的部队则遭到了敌人的围攻。她带领着部队展开激烈抵抗,虽然最终突围,但与贺英失联。她只能带领队伍继续转移到永顺一带,但最终由于叛徒告密,部队遭到张恒如的伏击。
在敌人的猛烈进攻下,贺满姑与三个孩子被捕入狱,年仅三岁的向轩也未能幸免。在监狱中,敌人对她进行严刑拷打,逼迫她交代贺龙和贺英的下落,但她始终坚贞不屈。最终,敌人将她带到了刑场,这位年仅30岁的女英雄壮烈牺牲。得知妹妹牺牲的消息后,贺家人悲痛万分,但这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。
为了保护向轩,贺英将他和哥哥、妹妹送回老家,自己则将向轩带在身边,亲自抚养。在贺英的培养下,向轩从小便开始学习骑马射枪,成为了革命队伍中的“小头领”。每当有任务需要执行,他总是第一时间抢着去做。无论是给大部队传递情报,还是帮助部队打掩护,向轩总能圆满完成任务。
1933年一个清晨,游击队突然遭到敌人的袭击。为了掩护队伍转移,贺英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,但敌众我寡,贺英不幸中枪。在临终前,贺英将一个包袱交给了向轩,包裹里是她所有的家当:两个戒指、五块银元和一把小手枪。她嘱咐向轩,一定要将这些交给贺龙。向轩不舍离开母亲,想要拉着她一起走,但贺英推开了他,坚定地告诉他:“去找大舅,不要哭。”最后,向轩带着包裹逃向后山,敌人攻入后,贺英和贺戊妹最终牺牲。向轩凭借对地形的熟悉,顺利逃脱,几天后,他终于将包裹交到了舅舅贺龙手中。
从此,向轩成为了贺老总的亲自抚养对象,他也正式成为红军的一员。七岁时,向轩跟随贺龙参加了革命,他已经具备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。1935年,贺龙带领红二、六军团加入了长征。尽管年仅九岁,向轩已是司令部通讯班的副班长。贺龙曾考虑过是否将他留下,但年幼的向轩坚持要求与部队同行,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。他没有因为年纪小而退缩,相反,他以坚韧的意志与队友一起走完了漫长的征途。
在过草地时,粮食短缺,许多战士为保护向轩,主动将自己仅剩的干粮分给他。在险峻的雪山上,战友们紧紧拉住他的手,防止他掉队。长征路上,向轩不仅承受了身体上的极限挑战,也感受到了战友们无私的关爱。在艰苦的环境中,这些经历让他变得更加坚强。
当部队到达陕北后,贺老总希望向轩能留在延安继续学习,为未来的新中国贡献力量。但向轩不甘平凡,他依旧坚持要上战场,毛主席得知后笑道:“这个犟小子,果然是贺胡子家的人!”抗战爆发后,向轩如愿加入了八路军,先后担任通讯员、工兵副连长,并在战斗中屡立战功。
在这期间,向轩与连长聂佩璋共同发明了“飞雷炮”,这种由汽油桶和炸药包组成的简易武器,在荔北战役和淮海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随着年纪的增长,向轩继续活跃在战斗序列,但由于战斗过于英勇,他留下了多处伤疤,甚至失去了一只右眼。然而,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革命理想,直到新中国的胜利到来。
1955年,向轩因其自幼参加革命的经历,成为了“老资格”,并参与了第一次授衔仪式。此时,他已经年满29岁,正式被授予中校军衔,继续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。直到2023年,向轩因病去世,享年97岁。
发布于:天津市晶顶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